病毒进化史(病毒进化史2下载安卓手机)

jcqsn 百科常识 2023-04-10 855 0

病毒是如何进化的

一 病毒是生命的早期形态

1

宇宙的起源

宇宙起源于原始物质的大爆炸。原始宇宙物质处于无限高密度的状态,发生大爆炸后,原始宇宙物质向宇宙空间扩散并形成不均匀的宇宙星云。这些星云在万有引力作用下收缩形成宇宙的不同结果,如:星系、恒星、行星、卫星等。在星云物质收缩的过程中,物质的密度和形态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压力和密度的不同位置,星云物质可表现为气体、液体和固体等不同形态。如太阳这个恒星是气体的,地球这个行星是固体的(外面有气体、液体,里面有液体)。

2

生命起源的自然条件

生命起源的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由于科学水平的限制,致今还没有明确的结论。所以,我们这里所说的生命起源也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推论。首先,生命起源应该是一个客观的物质过程,不论我们是否认识到这个过程,这个过程都是存在的。这个唯物主义的结论的内涵是说生命起源问题其实是自然而简单的,没有什么神秘,在宇宙形成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生命产生的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小生命也就产生了。其次是生命产生的具体条件。这个条件应该包括两个因素,一个是高密度,另一个是流动性。这两个条件都是保证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能够充分进行。能够满足这两个条件的物质形态就是液体状态。也就是星球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液态层圈中。说到液体,人们就会想到水,但是,这里要明确的是,在宇宙星球形成过程中出现的这个液体层圈不是水而是“星云物质”,即形成星球的那些物质。这些物质的种类很多,并处在高温、高压、高密度的状态,正是这个状态才使各种物质的各种化学反应能够充分进行并最终产生生命。

现在人们有一个认识已经比较确定,即生命是产生于原始的海洋中,即产生于水中。这可能是不对的。我们也可以说生命是产生于原始的海洋中,但是,这个海洋不是由水组成的,而是由液态的宇宙物质组成的。有的科学家形容这个原始海洋很可能就像现在看到的“鸡旦清”一样。天文学和地质学的研究告诉我们,现在地球上的海水是固体地球形成后开始的火山爆发喷出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也就是说生命的产生比水产生得早。再有,由于产生生命的液体圈的高密度,阳光是照不进来的,所以,生命是产生于无光的情况下。天文学、地质学和生物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地球上的氧气是产氧生物产生的,所以,生命产生时地球上还没有氧气。这样,我们就知道生命产生的基本状态是三高三无,即:高温、高压、高密度,无光、无水、无氧。这些可能与我们关于生命起源的条件的一般想法相差很远,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才没有找到研究生命起源的突破口。

3

生命产生的时间

科学家在研究岩石中的细菌化石的时候推断,

这些细菌产生于35亿年前,再以此为根据推断,最早期生命产生的时间可能是38-40亿年前。现在科学界公认地球的年龄是46亿年。所以,可以说生命是产生于地球诞生的早期阶段。甚至可以说是在硬质地壳形成之前生命就已经产生了。从那时到现在地球的自然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地质结构还是地球表面的气候,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按着现在的条件去研究生命的起源肯定是不行的,而我们许多研究者却正是这样做的。他们设想在宁静的海湾中会产生生命,在暴风雨的雷电中会产生生命,等等。其实在什么产生的时候,地球是既没有海也没有雷电,甚至可能连硬质的地壳都没有。在我们知道了这个信息以后,我们不仅会看到生命的复杂神秘,还会体会的生命的顽强并使人敬畏。可以说生命确实是在地球诞生的烈火中诞生的。

4

病毒是生命的早期形态

前面说了生命产生的条件和时间,现在要说生命产生时的最早形态。最新的研究提示,生命的最早期形态可能就是核酸。这是研究者的一般推论,本文现在不做具体论证,只是想补充一点:在生命产生的那个时候,核酸周围有足够的物质和足够的能量保证核酸的合成。也就是说,核酸就产生并生存在能产生核酸的那些物质原料中。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当时的核酸一定是裸露在这些原料中的。核酸的修复和复制都不需要什么复杂的结构就可以与原料之间直接进行。现在我们知道,核酸是在细胞核里面,核酸复制的原料要由细胞质来提供。那么,我们可以设想在生命产生的时候,整个自然界就是核酸的细胞质。

后来,硬质地壳形成,地心的热量与地表的气态物质之间不能进行交流,地表的气态物质热量不断向宇宙空间散失,地表温度下降。这时火山喷发出的水蒸气凝结成雨水降到地面,形成海洋。这时早期生命物质也随着雨水落到海洋中。这样,核酸生命不仅存在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周围的物质密度变得稀薄了。为了保持核酸周围的物质密度,生命进化出一层膜,把原料物质仍旧积聚在核酸周围,这样就形成了细胞结构的生命形态。这是生命的一个进步。这时,一部分核酸生命进化成细胞生命,但是也有一部分核酸生命没有进化成细胞生命,而是继续保持自己的单纯的核酸形态。当然,由于环境的恶化,它还是弄了一个蛋白质膜把自己包了起来。因为没有原料的供应,这样的核酸生命已经不可能进行复制。为了复制,它不得不进入新形成的细胞生命中利用细胞生命的原料。这样一个新的寄生方式的生命也诞生了,这就是现在我们说的病毒。从以上叙述可知,病毒生命可以说是早期裸露的核酸生命的直系后裔,也是比细胞生命更早的生命形态。

“共生”是生命进化的主要方式

现代生物学研究揭示,核酸可能是生命的早期形式。如病毒这种生命形式,就是在

DNA或RNA外面包一层蛋白质膜。而细胞生命则是较晚期的生命形式。细胞中的细胞核很可能是核酸进入细胞寄生的表现。如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书中所说,细胞,乃至人体只不过是基因的生存机器。是基因住的房子。如果我们仍把细胞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生命,那幺,这个生命其实是两种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生命共生的形式。即“细胞”与“核酸”共生。生物学还指出,在现代细胞形成的过程中,除了核酸是外来户外,还有许多细胞器也是外来户。最典型并为大家公认的如线粒体、鞭毛等。这样看来,我们现在所说的单细胞生命,就已经是一个几种原始生命的共生体了。对于多细胞高等有机体来讲,共生的成分就更多了。干细胞是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白细胞是比干细胞高级的变形虫一类的单细胞生物。像红细胞等专职细胞、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等,则属于最新时期的“最高级”的细胞了。正是所有这些不同时代、不同水平的生命体有机的共生在一起,才形成了复杂的高等有机体。除了这种共生外,还有另外一种共生。在复杂高等有机体中寄生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如在人的肠道中细菌的总数就超过人体机体细胞的总数。这些寄生的细菌,大部分通过自己的代谢与寄主在某种生理功能上有协作关系。这些细菌被称作有益细菌。另一部分细菌是无明显有益作用的,但也无明显有害作用的细菌。它们是单纯的住客。真正有害的细菌只是少数,或者是一些无害细菌在特殊条件下转变成有害细菌。现代医学将外来细菌视为至病菌,治疗的目的就是消灭外来菌。认为“无菌”便是健康的概念是片面的。后现代医学认为共生是生命的基本存在方式。疾病是因为不同生命形式之间关系发生了改变造成的。因此,治疗的目的主要应放在改变关系,而不是消灭对方。这是两种医学在思维方法方面的重要差别。共生有三个方面。一个是机体内部不同组织、细胞之间的共生。第二个是机体与寄生的其它微生物的共生。第三个是机体于自然界其它生命的共生。如何协调这些关系都是后现代医学的内容。

美国著名科学家马古利斯是共生理论的研究者。她提出的连续内共生理论在科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该理论认为,现在生物细胞中的一些组分在历史上曾经是营自由生活的细菌,比细菌大的生物都是通过细菌菌体合并而共生起源产生的超级生物体。具体地说,所有具核细胞都是由至少四种不同细菌合并构成的复合体。第一种细菌是接纳其他细菌的宿主细胞,它可能与热源体菌——一种耐热、耐酸、无细胞壁的古细菌有亲缘关系。第二种细菌演化为作为生物的能量工厂的线粒体,这种细菌可能是原细菌,一种在各种水环境中非常常见的进行有氧呼吸的有壁细胞。另一种细菌变为叶绿体,这种细菌可能是一类生活在微生物席垫、泥沼、池塘、河流和海洋表层中的身体发出蓝绿光的光合细菌。第四种细菌变为中心粒-毛基体,这种细菌可能是螺旋体,一种经常与其他生物共生生活的、动作敏捷的蛇形细菌。(见《倾斜的真理》第479页)

共生概念的最高表现——盖娅

当我国科学界对共生概念还没有充分消化和吸收的时候,国外又提出一个更新的概念是“盖娅”。“盖娅”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地女神。70年代初英国大气科学家詹姆斯•拉夫洛克接受了他的一个艺术家朋友的建议,用“盖娅”来命名他所提出的关于地球的一个新观点:即地球类似于一个生命有机体,其表面的沉积物和大气层的温度、反应气体化学、氧化还原状态以及PH值等,是由生命有机体的代谢、行为、生长和繁殖保持动态平衡的。(见《倾斜的真理》第479页)这样,共生的概念被无限地扩大了。从一个生命体扩大到整个地球;从生命范围扩大到无生命的范围。如果说共生概念还是可以接受的话,那么盖娅的概念就实在令人难以接受,不不断受到各方面的怀疑和攻击。争论正在进行,还不能下什么结论。但是,我这里可以提供一个判断的思路。争论的关键其实是生命的定义是什么。在形而上学的机械论的范围内是无法得到一致的答案的。系统论的研究提示,生命是复杂物质、是系统现象,所谓系统,就是相互作用的网络,你所要研究的物质的范围是你自己主观决定的。复杂物质之间的界限是相对的。因此,所谓“生命是什么”,完全由我们所研究的范围决定。如,当我们把研究的范围定在整体水平时,我们说一个动物是生命;当我们把研究的范围定在细胞水平时,我们说细胞是生命;当我们把研究的范围定在分子水平时,我们说DNA是生命。那么如果我们将研究的范围扩大到整个自然界,当我们发现我们离开自然界就不能生存的时候,我们把个体生命与整个自然界融合在一起,看作是一个统一的大生命,就这就是可以理解的。

世界上第一个病毒是什么?它来自哪?

地球上的生物都起源于同一支原始细胞体——这是我们一贯的认知。但有两位研究人员证明,病毒可能是另一个生命谱系的见证者!另一种生命起源,它有可能存在吗?

“我们的研究成果被视为异端邪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进化生物信息学实验室的古斯塔沃·凯埃塔诺-安诺莱斯(Gustavo Caetano-Anollés)感叹道。不过这位生物学家对此并不惊讶:没人能在质疑一个神话后还能全身而退,而且还是有关生命起源的神话。

关于生命起源,目前被广泛接受的版本源自1970年代末。38亿至35亿年前,即地球形成几亿年后,温热海洋覆盖全球,各种分子不断相互作用。几种生命细胞体为了享用“原始汤”的资源而你争我夺。繁殖最多的一支最终独占了这汪热水,繁衍出此后的所有生物。

这个赢家名叫LUCA(Last Universal Common Ancestor,最后普遍共同祖先)。从细菌到大象,它的后代构成了生命的三域系统,形成了巨大的进化树。在它繁殖能力阴影下,其他所有原细胞谱系都衰败消失了。

所有的……除了病毒。这就是古斯塔沃·凯埃塔诺-安诺莱斯与同事阿尔上·纳西尔(Arshan Nasir)的“异端邪说”。他们认为,现代病毒并非LUCA的直系后代,而是其竞争者的后代。换言之,它们源自另一种生命方式!

一开始,这些病毒的祖先可能寄生于LUCA。它们改变了自己的细胞机制,放弃了一些内在功能及控制基因——这是典型的还原进化(reductive evolution)。然后,它们继续自我简化,直至完全依赖于宿主,失去了目前被视为不可或缺的生物属性(如细胞分裂或吸取外部能量的能力),只保留了能使细胞为之所用,从而保证自身传播的最起码的能力。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这与生命史的官方版本显然不符,该版本认为病毒只是LUCA原细胞的意外分支。

在这一版本中,原始汤里充斥着原细胞的组织碎片——DNA、RNA片段或细胞膜。这些物质在生物层面上没有活力,但具有化学活性。“出于偶然,极少数片段具有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它们能够在细胞内部自我复制,从而存在至今。”法国南巴黎大学微生物多样性、生态和进化研究组主任洛佩兹-加西亚(Purificación Lopez-Garcia)指出。她并不相信这种新说法。

1100万种蛋白质

这两位“异端分子”于2015年9月发表了他们的论文。与大部分旨在建立生命进化树的研究相反,他们的研究并不基于对基因的比较,而是对蛋白质形态的比较,更精确地说,是比较组成它们的各种结构域(protein domain)。

正是它们对环境起化学作用,从而赋予蛋白质以功能。“我们比较的不是基因序列,而是它们产出的蛋白质三维结构。”古斯塔沃·凯埃塔诺-安诺莱斯总结道,“但和使用基因序列一样,也能描述这些结构的进化史。”出于同样的逻辑:产生结构相近的蛋白质的两种实体拥有共同祖先。

古斯塔沃·凯埃塔诺-安诺莱斯从1990年代末就开始使用这种方法,当时它还是刚刚兴起。而截至目前,他以此勾画出的进化树也总能与传统基因方法得出的进化树相符。在他看来,这种方法甚至更加可靠:“基因突变的速度比它们产生的蛋白质结构变化更快。”

为了建立病毒的进化树,他和阿尔上·纳西尔处理了大量数据。他们用强大的统计算法筛选了3640种病毒和属于三域系统的1620种细胞产生的1100万种蛋白质。借助一个囊括几千种组成和三维结构已知的蛋白质的数据库,他们比较了上述蛋白质的化学组成,首先推断出它们结构域的形态。这是一种复杂的概率计算,但古斯塔沃·凯埃塔诺-安诺莱斯表示,预测结果“现已得到蛋白质X光研究证实,准确性达95%至98%”。

然后,研究人员鉴别出那些最常见的蛋白质结构域。他们统计了1995种,其中66种为病毒所独有。很难相信造成这一切的基因源自LUCA,要是这样的话,三域系统的生物也该携有这些结构域。

他们由此得出结论:病毒源自几种迥异于我们共同祖先谱系、并与之共存的细胞。它们有着自己的进化树,但与我们的进化树交织。我们应当把它们视为生物,因为它们源自生物祖先——进化论无法想象生命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失去活性。

追溯病毒的起源?

人类这物种,真的标志着生命进化的顶峰吗?或者病毒才是?因为在历史长河中,当人类进化得越来越复杂时,病毒已经精简了,成功地抛掉了很多基因,只留下了少数的必需基因。

今天,病毒是如此的小和简单,有些甚至不能自我复制,因此,病毒携带的基本遗传物质,需要“溜进”宿主细胞,并诱骗宿主细胞才能复制。例如,只有14种蛋白质编码基因的流感病毒就是如此。

病毒是如此的基本,许多生物学家认为它们甚至不能被归类为一种生命形式。

新病毒唤醒旧问题

但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我们开始转变了对病毒的看法。2003年,法国科学家观察到了一种神秘的微生物,它体型比一般病毒大许多,看起来像一种细菌,但与细菌有着不同的基因。它寄生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阿米巴变形虫中,借助将自身的遗传信息融入其他动物的身体而繁殖,这种微生物也可以钻进人体,导致人的肺部产生疾病。

但当时,科学界发现的病毒大小大约都在10至100纳米之间,即便是较大的病毒,比如天花病毒,也只有300纳米。而这种新发现的病毒达到400纳米,科学家们意识到这是一种巨大的病毒,他们称这种像细菌的生物为“酷似细菌的病毒”或者“巨病毒”。

但“巨病毒”不只是具有大块头,它还携带了1000个基因,对病毒一族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基因组,只比一些细菌少了几百个基因。之后,科学家又发现了另外几个巨型病毒,比如2013年发现的潘多拉病毒,有大约1100个基因,再一次刷新了巨型病毒的记录。

这些病毒拥有如此之多的基因数量,暗示着它们存在复杂的遗传性,也由此再次唤醒人们对病毒的研究兴趣,以及重提那些由来已久的问题:病毒是什么时候开始进化的?对更复杂的细胞生命来说,病毒是它们进化过程中的一块“跳板”吗?病毒和细菌,谁先出现?

这些问题非常棘手。因为对于考古学家来说,研究古生物最好的资料就是各类化石,但病毒是比较特殊的类群,它们只由包裹在柔软的蛋白质外壳里的几股DNA或RNA构成,因此它们不会变成化石,没有化石记录的研究,几乎已经不可能追溯它们的血统。

为了解决病毒进化的问题,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方法,即重建微生物的“家族树”,来追溯细菌和病毒的起源。

回归微生物的“血统”

那么,我们如何重建进化过程中的“家族树”或“进化树”呢?

科学家们通常是通过比较物种间的基因:两种生物拥有的共同基因越多,说明它们的关系越密切。但是这种技术能让你回溯的时间只有100万年左右。因为在这以前,生物的DNA已经发生很大突变,再往前追溯的话,我们不太可能看到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似性。

所以,研究人员想回到地球生命刚刚开始的时候——大约35亿年前。对于这个时候的生命,就不能用比较物种之间的基因这种方法了,研究人员用了另外一种方法:比较生物体蛋白质的形状,或者说看看蛋白质是如何“折叠”的。

蛋白质是高精度的分子装置,如果改变了它们的形状,就会破坏它们的功能。虽然生命可以接受遗传密码连续且温和地转变,但不能忍受蛋白质形状的改动,哪怕改动是微小的。因此,生物的某种蛋白质形状自诞生起可能就没什么改变。这意味着,追溯蛋白质的形状,或许能把我们带到我们想要去的远古时期。

不久前,计算机科学家们开发出一种算法来比较蛋白质的形状,其中包括3460种病毒和1620个细胞。他们发现,细胞与病毒中,有442个蛋白质形状是相同的,而病毒有66种蛋白质形状是独有的。

研究人员把蛋白质的形状放到“一棵树”中,每有一种新的蛋白质形状出现,就代表着一个新的“分支”。研究小组使用化石证据来说明特定分支的萌芽。例如,蓝藻(蓝绿色)中有一种特定的蛋白质形状,这是第一次出现这种蛋白质形状,而后来它所有的后代都带有这种形状。通过比较蓝藻首次出现在化石记录(21亿年前)和其后代出现的时间,就可以确定这个特殊的折叠形状大约出现在20亿年前。

根据微生物的家族树,病毒是古老的,但它们并不是第一个形成的生命。而家族树还表明了,病毒和细菌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一个能完全运作、自我复制的细胞。从这个原始细胞开始,细菌也像人类一样,朝着越来越复杂的方向进化;而病毒则反其道而行之,开始逐渐摆脱它们不需要的基因,直到再也无法自我复制。

研究人员估计,在约15亿年前,病毒就有了66种特定的蛋白质形状,这是病毒的进化之旅中关键的一步:突变发生在病毒的蛋白质外壳,使得病毒可以入侵到宿主细胞中。

也有“好”病毒

现在,大多数人提到病毒,可能会不寒而栗,大脑立马联想到各种禽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或是前些时候出现的埃博拉病毒,认为病毒就是致命的“害虫”。但科学家告诉我们,尽管很多病毒很致命,但是有些病毒也有好的一面。

没有病毒这类居民,地球上的生命会很不一样,甚至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它们,我们也不会在这里。

例如,研究人员推测,1亿多年前,原始的哺乳动物被一种病毒感染后,会捕获一个基因,促进了胎盘的发展。因为这个基因能使得胎盘细胞与子宫相融合,让胎儿从母亲子宫汲取养分。

在现代测序技术的发展下,人类基因组已经得到破译,令人惊奇的发现是,在人类的基因组中竟然有高达10万条片段来自病毒,这些病毒基因片段占据了人类基因组的8%。

此外,还有另外一个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病毒是否有资格作为生命?研究者认为,如果病毒起源于一种活细胞,那么当我们用病毒感染这种活细胞时,如果它们能融合到一起,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生命系统”的话,病毒是可以作为一种生命的。但问题是我们至今未发现这种活细胞。

澳大利亚悉尼嘉万研究所的分子生物学家认为,人们常常“指责”病毒不能自由生活(依赖于宿主,引发很多疾病)。但若要仔细说来,这种现象就像是一个哲学问题,就好比说,你是否认为人类是独立的生命体?如果你觉得人类是独立的生命体,那么,假设地球上的植物消失了,没有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或许人类就不能存活了。同样,没有动植物作为人类的食物,人类也无法存活。所以,无论是哪种生物,病毒也好,人类也罢,它们不单单是个体,也是一个相互作用和联系的系统。

(本文源自大科技*科学之谜2016年第2期文章)

世界上第一个生物病毒究竟是如何来的?

关于世界上第一个生物病毒的来源,有三种说法,这三种说法分别是:退化学说,内源学说和裸基因说。病毒作为一种可怕的物质,在漫长的进化史当中,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还愈演愈烈,种类繁多,使得人类和其他生物都深受其扰,付出了惨重了生命代价。一部漫长的病毒进化史,就是一部漫长的人类生命抗争史和人类生命血泪史。

所以,研究病毒的来源和发展,对于人类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来说,都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不管是为了人类的发展,还是为了其他生物种类的发展,这都是至关重要的。接下来我们分别来具体地说明一下关于病毒起源的这三种学说。

第一种学说是,退化学说。这种说法认为,病毒曾经是一种细胞,随着时间的流逝,病毒也发生了变化。然而病毒的这种变化,不是进化,相反的,是一种退化。也就是说,病毒在漫长的演变当中,向着相反的方向进化,也就是退化。这钟说法是匪夷所思的,可谓是天马行空,但其实也不无道理。因为所有生物的进化方式,都是向着有利于该生物的生存的方向发展的,这种方向对于病毒也是适用的。这种说法认为,在漫长的这种方向的进化当中,病毒逐渐变成了现代的这种模式,以这样的方式存在着,是因为这种方式有利于病毒的存活。

第二种学说是,内源学说。这种说法认为,病毒的出现是一种巧合,是因为在一种偶然的机缘当中,病毒刚好偶然地由细胞当中脱离出来,再加以继续发展,就演变成了现在的模式。因为是从细胞当中脱离出来的,所以叫内源。

第三种学说是,裸基因说。这种说法认为,病毒作为一种存在方式,是与细胞同时出现的。

最原始的病毒什么时候出现在地球上的?有没有什么进化的轨迹?

是生物都有可能在进化。但是在冰层里的,可能会处于休眠状态而停止进化。但不见得他不厉害。你应该听说过冰河世纪吧,在地球上生物出现过几次,都伴随着生物的灭亡。那些病毒可能是在当时的智慧生物中非常厉害的种类。但可能对人类是完全无害的,但也可能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以下是俄罗斯冻土下的史前细菌。

这个恐怕好多人都不太清楚,因为早期没有很好科学技术和工具进行研究观察,所以人类 历史 根本就无法记载病毒的形状。可能除了近期的有记载,其他的最多有个时间灾情概况记载,对研究意义不大。

病毒是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物质,病毒是大分子生物。它是无机自然界到生命出现这一进化过程的关键环节。

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态是RNA病毒,后来演变为DNA病毒,随着DNA病毒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导致DNA病毒结构的变异,DNA病毒的外面包上一层有物质交换功能的可流动的多分子外膜,随着DNA病毒的继续变异,DNA病毒的多分子外膜演变成了可流动的、有物质交换功能的、可通过生长而扩大表面积、通过分裂而增殖的细胞膜,最终演变成了有原始新陈代谢和分裂繁殖能力的原始单细胞生命,于是地球上最早有细胞结构的单细胞生命就诞生了,这一演变过程的实质是病毒遗传物质的改变及环境对病毒遗传变异的自然选择,本人把这种通过DNA病毒遗传物质变异而产生有细胞膜的单细胞生命的过程叫做进化变异(又叫进化单细胞生命的起源)。

有了细胞结构以后,DNA病毒继续进行遗传物质DNA分子的变异,DNA分子既可复制繁殖后代,又可以通过DNA的转录导致信使RNA和核糖体RNA及转运RNA的产生,并通过信使RNA和核糖体RNA及转运R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并通过蛋白质形成相应细胞结构和各种酶,有序催化化学反应的进行,从而形成有序化学变化,进行原始的新陈代谢,并通过DNA的复制和分离进行细胞分裂,繁殖后代。即: RNA病毒→DNA病毒→有多分子外膜的DNA病毒→有细胞膜的DNA病毒→单细胞→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多细胞生物 这就是说,地球上原始单细胞生命的起源是通过进化变异产生的。

很好的问题。病毒的生物特性肯定是与时俱进的。基因为了适应环境,会发生各类转变,我们称之为物种的进化。但是人造物种是不能算在这种进化之列的,因为它们具有对自然物种的某些超越,即它们具备对自然环境改变的预测能力。这使得这些物种不容易灭绝。然而宇宙万物是自成体系而又相生相克的。如果哪一物种不能适应这种系统的进化要求,跟不上节奏,就会被踢出局。这次疫情中,为什么有些感染者可以自愈?这是一种提示。

冰山冻土层中含有大量的远古病毒,这些才是威胁人类的真正病毒。

评论